《六国论》说得很清楚,有的国家坚持抗秦的时候,有的国家却幻想割地保平安。
和秦国不接壤的燕国为了自己开疆,还老在抗秦盟友赵国背后来一刀。所以六国之间又不能不彼此防范,不能全面互信也就陷入了囚徒困境。吕不韦建立东郡后,六国惨遭中分,连开个全员参与的集体会议都困难了。
即使全力抗秦,又不能保证不出昏招,赵括再见。
战国后期,原处于西方蛮荒之地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和历代秦王的励精图治国力强盛,渐有并吞天下之志。东方六国深切感受到秦国的威胁,为了“抱团取䁔”六国曾合力抗秦。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曾游说六国,提出“合纵”六国以抗强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
六国之间也有利益冲突。后来,秦相张仪出使六国游说其与秦国结盟,是为“连横”。六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争相与秦结盟,“合纵”瓦解。
最终,秦国历经十年时间,逐一消灭了东方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六国的失败在于不够团结,也在于秦国的强大。
主要原因,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有相互征伐,相互都有仇恨,难做到一致对秦。其次当时秦国地形南有秦岭巴山东有黄河等屏障,造成秦国是易守难攻之地,加上变法后国力提升人人求战。这些都是造成六国数次入侵秦国失败。
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六国并不是一条心,而是各怀鬼胎。
六个国家,有强有弱,强的可以与最初的秦国相比,甚至还要强,比如赵国、齐国,有些国力较弱,国君也非明主,比如:燕国、魏国。如果这几个国家一起联合起来,能够做到攻守同盟,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那么秦国并不能实现一统。但偏偏就是因为几个国家都心怀鬼胎,都想要各自的利益,再加上秦国的“合纵连横”以及“远交近攻”计谋,使得6个国家依次灭亡,等到他们醒悟过来的时候,秦国大势已成,即使抱在一起也无法阻止大秦帝国统一天下的步伐了。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休聊宋,莫言晋,不谈齐楚燕韩赵魏秦。话今引古事,叙古喻当今。
话说当年,先是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到后来齐、楚、魏三国又联手灭掉宋国,瓜分了宋国领土。于是,从春秋五霸逐步演变成了战国七雄。
然而,没多少年,强大起来的秦国便各个击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统一天下,七国争雄的局面也宣告结束。
对此,苏洵苏老泉在《六国论》中开宗明义的写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而比他更早的诗人杜牧不也曾在《阿房宫赋》中发出过“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的感叹吗?!
这六国为什么打不过秦?下面我就举一个大家都熟悉且通俗易懂的例子。
《三国演义》大家都知道,其中有这么一段,说西凉刺史董卓率兵进入国都洛阳,使得本已病入膏肓的东汉雪上加霜。那么,您知道这厮进入洛阳时带了多少兵吗?
有一个说法是,他手下仅有三千兵马。为了征服百官,控制朝廷,须要表现出强大的军事威慑力来。于是,这厮玩起了瞒天过海、虚张声势的把把戏。每隔四五天就命令部队晚上悄悄溜出洛阳,第二天早上,再浩浩荡荡开进洛阳,战鼓震天,旌旗招展,俨然给人一种千军万马源源不断开进洛阳的假象。好啦,咱们这里还是按照《三国演义》上说的,董卓带兵二十万吧。
董卓祸乱朝政后,曹操、袁绍联手发文,召告天下,号召各路英雄发兵,共同讨伐董卓。于是,十七镇的刺史、太守前来响应。他们一同聚集了多少兵马呢?按照书中所说:“诸路军马,多少不等,有三万者,有一二万者,各领文官武将,投洛阳而来。”如此看来,前来讨伐董卓的兵马至少也要在二十万以上了。那么,为什么这个庞大的“讨伐联盟”还没有进入实质性的大战便自己就迅速的土崩瓦解了呢?
大家相聚后,推举了“盟主”,立下了誓言,读毕誓言,不但歃血,众人还因其辞气慷慨,皆涕泗横流。“盟主”袁绍公布纪律后,大家也都表态“惟命是听”。如此可见众人的诚心和决心。然而,尽管如此,其最后结果也同样没有走出在俺们这里“联盟必败”的铁律。
为什么“联盟必败”?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本文链接:https://www.yyhpimc.com/post/8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