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当你身无分文的时候,你第一个想到的应该是你的父母。
讲一个我亲身的经历。
1973年,我高中毕业后的第二年。因为赌气,我背井离乡,只身来到了东部边境小县一一饶河。
那时候新村刚刚建立,没有土地没有收益。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我虽然是民办教师,但是生产队日值低,每个劳动日只开五分钱。我已成了家,也有了孩子。我和妻子孩子一家三口,几年也没见过一分钱。那段时间的苦日子,现在想起来还都心酸。
记得那年春节,家里真是一分钱也没有了,连0.13元一斤买盐的钱都凑不齐。资本主义尾巴,割的我不敢越雷池半步。可是没有钱,政治当不了饭吃。年,真的过不去了!在万般无奈的情况,我想起了父母。于是,我提起笔,沉重而艰难地给父母描述了我当时的窘境。我知道,父母并不比我富裕,可是我真的无路可走。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只能是我的父母。也只有他们,才是我的希望。
几天之后,我收到了一张汇款单一一十元人民币。捧着这沉甸甸的汇款单,我泪如雨下。我知道,这是我的父母从牙缝里省出来的。我还有弟弟妹妹五人,全家七口人。父母亲拼死拼活地劳作,也只能勉强糊口。我真的不孝,作为家里的老大,不但不能帮助父母排忧解难,反而向父母伸手,真是难堪之极。
这十块钱,过年我只花了五块钱。另外五块钱,我一直保存着,直到现在。
我只是想提醒自己和我的孩子们,在你困难的时,只有父母亲才能无条件的原谅孩子的鲁莽和过错,才能无私的掏出心血来救助你。
1988年,父亲与世长辞。为了给父亲治病,我背上了三千多元的债务。这对每月46元工资的我,可算沉重。但这些债务和当初的十块钱相比,轻如鸿毛。
善待自己的父母吧,不要只在身无分文的时候才想起他们!
在自己身无分文,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能想到的就是父母,父母都不在了的就只有兄弟姐妹了。
讲个真实的故事,上世纪,六几年,买肉要票肉票,我幺叔,那时读了高中,与同学伪造肉票卖,被捉现行,他同学被判刑,他被判三年管制,从拘留所出来,走50里路到我们家,我们家那时穷得叮当响(当时公安在幺叔家搜出5公斤大团结票子,肉搜了100多斤)。
我爸去赊了两斤肉,让幺叔吃得干干净净。
后来我妈常说幺叔不会处事,因为幺叔出事前,我妈带我哥去医院,回来到幺叔家,肉都舍不得煮点吃。
所以中国有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之说。
虽然“身无分文”,当有“家国情怀”。
我第一想到的人是毛主席。
想到的是:
1917年暑假,正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的毛泽东的“行乞”游学之旅。
想到的是:
不带分文,关心国家大事,立志救国救民。
想到的是:
为了了解民情,熟悉社会,锻炼胆量,青年毛泽东邀请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箫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
当你身无分文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人是谁?
这个问题得这么看,你为什么身无分文了,是你出差或者旅游身上的钱包丢失了,还是你突然间,得了什么疾病,治病期间钱不够用了,或者在疫情期间,突然被隔离了在某城市,自己带的钱比较少,不够用了。如果这三样都不是,怎么可能就身无分文了呢?如果你有疾病不能劳动,导致不能生活,身无分文,还可以理解。如果你身强力壮,不爱干活儿,特别懒惰,导致贫困潦倒,那是你自身的原因,没有可怜你,有钱也不借给你。
你说首先是向谁求救。第一个就是父母,第二个是自己的子女,第三个是自己的同学,朋友,战友,同事。用手机微信转账。给你转到手机上,这只能解决眼前之急,过一段时间。除了父母和子女钱外,马上把借来的钱还给人家。
借钱是救急不救穷,除非你懒惰,要不然现在是饿不死人的。社会上有许多老人,农村七八十岁还下地干活儿呢。城里有许多老人也在拾荒,捡点儿纸壳塑料瓶来贴补家用。
总之,在日生生活,或出门儿在外,一定多准备些余钱,做到有备无患。
大家好我是滔月,我说说自己的看法,生活在现在这个社会遇到困难这种事肯定是有的,人不可能一帆风顺,虽然多数人是小钱不缺,但也是大钱没有,一但遇到大事了需要救急,肯定想到的是家人和朋友,有些人不好意思,抹不开面子也许会选择贷款,现在这个社会借钱难,还钱更难,能借给你的都是算很好的朋友了,人家不借给你也没错,借你是情分,因为借钱不还钱的事多了,借钱有时候伤感情,所以如果我真是身无分文的话我会选择银行,他会给我压力,我会及时还他,谢谢邀请这就是我个人的看法。
大家所看到的大地之树的景象也仅仅是媒体为了视觉效果挑选的场景,出现这样的场景也不意味着鄱阳湖水位就很低或者说是要干涸的节奏,鄱阳湖不是我们想象的一个小湖泊,长度170公里,平均宽度在17公里左右,这是很大的一个湖面。
至于老爷庙的神秘事件没有必要非要解开,保持几分神秘色彩也是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之所有神秘,是因为在这里发生了很多匪夷所思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最出名的吧。
1945年,侵华日军眼见大势已去,一方面在战场上负隅顽抗,垂死挣扎,另一方面却在大肆抢掠财物。1945年4月16日,侵华日军“神户丸”号2000吨级运输船,满载从中国抢掠金银珠宝、古董文物等,欲经鄱阳湖而入长江,在通过长江出海,悄悄运回日本国内。
但是老天有眼,船到了老爷庙的水域,湖面突然起疾风,船在湖面打了几个圈圈之后,很快就沉没下去,船上几百个日本兵也无一幸免。
为了弄清楚事故的真相(实际上是为了那些财富),日本当时派了最精锐的力量来打捞,可是一无所获,反倒是损失了很多打捞人员。
打跑日本人后,国民党也惦记这些财宝,就求助美国人来协助打捞,当时也是派驻了最好的打捞团队,可是依旧一无所获,好像这些沉没的船只就凭空消失了。
当然历史上还有很多民用船只到这个神秘的水域也经常出事,所以老爷庙这个地名相当出名,在鄱阳湖的地图上是为数不多的几个标注出来的地名。
鄱阳湖干旱,水位下降,出现了大地之树,老爷庙的神秘事件,不是因为现在的干旱而解开,而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地理知识的探测早就解开了。
老爷庙的神秘事件主要是:在风平浪静的湖面上,船只驶入老爷庙附近的水域,突然刮起大风,发生沉船事件。主要是有两起比较大的沉船事件,经过人们的无限渲染,更加显得神秘莫测。
第一件事情是1945年日本人运载金银珠宝,经过老爷庙附近水域的时候,突然被卷入湖底。船上全部人员都不知所踪,金银珠宝也沉入湖中。后来日本人打捞也全军覆没,甚至连美国人的打捞也毫无收获,最后还死掉了几名船员。
第二件事情是1985年,这一年在老爷庙附近水域一共沉没了几十艘船。
对水底世界的无从探测,对自然科学认识不够深入,加上这两件事情本身比较神秘,影响非常大,人们把这些事件越传越神乎,而实际上,它也是有科学道理可循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探测水平的不断提高,实际上,现在早就解释了老爷庙水域神秘莫测的世界的原因,现在的结论推测大致几点下几点。
感谢网友的提问。今年因为鄱阳湖特别的干旱,大地之树都出现了,这可能就是干旱造成的。
至于龙王庙有哪些神秘事件呢?老爷庙是位于九江市都昌县多宝乡七头山上的定江王庙,又称为老爷庙。这个庙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
传说当年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的时候,朱元璋战败,无处可逃,这时突然出现一只巨鼋,把朱元璋救走,后来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就再次立了庙就叫老爷庙。
这个庙,是老百姓一年四季常爱去焚香,而且这个地方特别神秘,被称为东方白慕大,时常有渔船,在这里消失,不见影踪。
为什么老爷庙这么神秘?我们先来看看几十年来,老爷庙出现的事故吧。
鄱阳湖老爷庙也被称为中国的“百慕大”关于老爷庙的沉船记录
①:传说日寇沉没的“神户五号”宝藏
传说,在1945年,日本侵略者意识到自己必将失败后,在我国大肆掠夺金银财宝及古董,并将这些掠夺而来的财富,装在了一艘排水量2000多吨,名为“神户五号”的运输船上,打算偷偷运走。
1945年4月16日,满装掠夺而来的财富,“神户五号”偷偷在鄱阳湖入水,打算经鄱阳湖进入长江,然后顺长江而下,经崇明岛出海回日本。
然而,令日本侵略者们想不到的事,在鄱阳湖老爷庙水域发生了!
突然之间产生大浪,将船给吸了下去,然后也成功的将日本侵略者偷的金银财宝没有让他们运出日本。
上世纪60年代至今的部分记录
如果说“神户五号”的沉船记录,多少带点民间传说的色彩,那么下面的这些记录,却是真实的存在。
江西省鄱阳湖的北湖区,有一片形似三角的被称为老爷庙的水域。几百年来,在这里葬身鱼腹的生命不计其数。有时天空明明艳阳高照,然而船只一进入此地,立马风云突变、狂风四起,湖面在大风之下掀起滔天巨浪,吞噬行船,以至于数百年来当地渔民一说到此地便谈虎色变。由于不知其原因为何,久而久之当地竟形成一种习俗——过老爷庙水域之前,行船之人都会在船头焚香祭拜,请所谓的“湖神老爷”莫要收命。
据统计,从上个世纪60年代至今,发生在鄱阳湖老爷庙水域的沉船事故,就已经多达100多起。如果加上60年代之前的沉船事故。
老爷庙水域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并非超自然那样不能解释。近年来随着科学家对这些现象的不断深入研究,已经找到关于老爷庙事件真相的确切答案。因为老爷庙水域特别时期的大风气候,最大的时候,风速能到27米/秒,相当于11级的大风天气。老爷庙水域长24公里,最宽处为15公里,最窄处仅有3公里,而最窄处就位于老爷庙附近。这里很容易想象,这条水域像是一个锥形体,开口大出口小。在老爷庙水域的北面,庐山山脉距离老爷庙水道平均距离为5公里,走向也与老爷庙水道平行。
当北风吹起,刚好遇到庐山峰峦,气流受到强烈的压缩,在这个地方开始加速。这里可以想象,风一直往这个锥形体入口灌,而出口越来越小,风受到挤压就会越来越快。
老爷庙就处在出口最窄处,风速在老爷庙达到极高点,狂风怒吼,波浪在风的作用下,形成强大的冲击力,刚好有船只经过,就会落到船毁人亡。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本文链接:https://www.yyhpimc.com/post/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