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理解如下:
这两句出自王之涣的边塞诗《凉州词》(其一),全诗是: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是一首写征夫思乡的诗,前两句写边塞苍凉壮阔的景象,后两句写征夫悲凉的乡愁。
羌笛双管四孔,在唐代,是边塞中才能见到的。是以羌族人为代表的边塞少数民族所吹奏的、以及戌边将士们自娱自乐的乐器。
格调古朴的羌笛声,本身就赋予了边民的呐喊之声和戌卒动人心魄、悲欢离别的情怀。
折杨柳曲。北朝《鼓角横吹曲》说“ 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说的是折杨柳枝、吹折杨柳曲送别亲人远赴边塞。
春风指自然界的春风,也指皇上的恩泽。
玉门关是内地通往西域的关隘,此诗中即指西北边关。
何必用羌笛来吹奏哀伤的“折杨柳”的曲调?春风本来就度不过玉门关,本就无杨柳可折。
《出塞》……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杨柳一指乐府横吹曲(折杨柳)
前两句尺幅万里,极写塞外山河气势。将群山苍茫迥拨,黄河其棉长逶迤。由东向西,由低至高,逆笔绘出。其间更加空城一座,俯视四野,雄辉苍凉之意浮于笔下。
后两句借埋怨呜烟羌笛无需再奏凄怆(杨柳)。陈述千载难解玉关之情。尽寓世世征人悲苦,代代胡汉恩怨,读罢让人悱恻伤怀。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出自唐朝王之涣的《凉州词》,描写了当时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
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戍卒不得还乡的忧怨情怀: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你明明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里有什么杨柳可折!所以不要有颓丧消沉思想,因为怨也没有用。
王之涣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诗作尤擅“绝句”。他的生平创作虽仅有六首诗歌流传后世,却首首都是热情洋溢的精品。其中最负盛名的,便是家喻户晓的《登鹳雀楼》和《凉州词》。这两首诗意境雄浑苍凉、气势磅礴,韵调粗犷大气极具壮阔之美,为盛唐时期的代表作。其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便是《凉州词》中的句子。现摘录全诗如下: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我们先解析全诗,然后再寻根究底解读“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深沉含义。
诗名:《凉州词》亦即《凉州曲》是达官显贵、宗室名流为“凉州歌”填写的唱词,是唐周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王之涣的《凉州词》是一首描写唐时广袤无垠、荒寒壮美的边塞风光的佳作。诗中用句虽极力渲染戍边将士艰苦凄怨的征战生活,却并无颓丧消沉之气。诗的前两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似摄影时广角取景一般,把高远广阔的边塞风光尽皆纳入镜头:悠远苍凉的边塞漠地与高山间,奔腾的黄河逶迤蜿蜒,似雄健的飞龙游弋在天地之间。群山环围之下,孤兀的边城巍然屹立。诗句描绘的画面极具壮阔之美:高山之雄劲、大漠之广远,与城关之孤兀形成鲜明的对比,把“孤城”独立无朋的景象渲染得更加强烈。而这独立无朋的孤城其实也寓意了将士们远离故土、无亲人照拂陪伴的凄苦孤独的心境。所以这两句除了直接表现了边地的独特风光,更是在极力渲染将士们生活环境的艰苦与荒凉,为后面将士们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刻画作足了铺垫。
如此荒寒又孤寂的戍边生活,使将士们长时间远离家乡、亲人,难免有强烈的思乡情绪。而正苦思难耐之际,不知从哪里传出一阵凄婉的羌笛声,吹奏着《折杨柳枝》曲,特殊心境的影响,呜呜咽咽的笛声令将士们听起来更有如泣如诉、格外幽怨之感。他们不由地想:哀怨的笛声何以要表达“折杨柳”之意?要知道玉门关原本就是春风不度、杨柳难青的地方啊!(又何以有杨柳可折?)
王之涣《凉州词》的后两句是写所想。唐时有折柳送别的风俗,因而杨柳也是离别的象征。一个”怨”字诉说出多少心中的凄凉苦楚。用词甚妙,点明主题。而”春风不度玉门关”更是进一步描写了边塞之地的艰苦环境,令人更能体会征夫的心境。
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原句是“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出自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
《凉州词》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荒凉寂寞的景象。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全诗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本文链接:https://www.yyhpimc.com/post/6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