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大沽口炮台,大家的心情都是沉痛的。因为提起它就让人想到清军的一次次溃败,以及一条条丧权辱国的条约。
大沽口炮台遗址位于天津市东南50公里海河入海口处。西北距北京约170公里,东濒渤海,西邻海河平原,隔河与塘沽相望。被称为“津门之屏”。从明朝开始,大沽口开始设防,清朝修炮台,置大炮,不断的完善加强,逐渐形成以“威,镇,海,门,高”为主体的完整防御体系。从近代开始由于列强的侵略,大沽地区更成为北方的军事要地。南有虎门,北有大沽。
近代史上,大沽口一共发生过四次战斗。除了1859年第二次战斗成功阻击了英法联军以外。全部战败。
大家印象最深的应该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由于清政府不抵抗的战略。致使守台将士孤军奋战,且兵力相差悬殊,近千人人牺牲。天津镇总兵罗荣光也英勇殉职。
天津大沽口炮台具体的地址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东炮台路1号。有时间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
大沽炮台这么有人文历史的地方,天津唯一在史册上有记载的地方,却一直没有被重视起来,真的可惜,应该举全市之力打造出全国知名的景点,比天津现在什么所谓的五星级景点强多了。
1850年没有签订条约。
1856年至1860年英国联合法国对中国进行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的清王朝被迫与英国、法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是清咸丰八年(1858)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法国、俄国、美国强迫清政府在天津分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北京条约》是1860年清朝政府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北京分别与不列颠(英)帝国、法国、俄罗斯帝国(沙俄)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扩展资料:
背景
1858年,英法舰队在美、俄两国支持下,袭击大沽口。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联军进犯天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俄、美、英、法各国代表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10月24日,清政府全权议和大臣奕䜣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在北京礼部大堂,交换了中英《天津条约》,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
1860年10月25日,清政府全权议和大臣奕䜣与法国全权代表葛罗在北京礼部大堂,交换了《天津条约》,并签订了中法《北京条约》。英法联军随即撤出北京。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本文链接:https://www.yyhpimc.com/post/33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