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学者杨时1111年来无锡讲学,因讲舍前临清流,周围古木丛秀,深得庐山东林寺之胜,故名“东林书院”。
据史料记载,院内松柏苍翠,黉舍朴雅,环境清幽。1901年,清廷下诏将各州、县的书院改设为小学堂,1902年“东林学堂”正式诞生,成为无锡第一所官办高等小学校。
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是当时为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嫡传高弟,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后废。
“东林”二字来自杨时诗句
东林书院“东林”二字,是因杨时《东林道上闲步》一诗而取名。清代钱肃润在《东林书院前记》中曰:“东林书院者,宋杨文靖公龟山先生讲道地也。地以‘东林’名者何?先生素爱庐山之胜,尝于(庐山)东林(寺)道上感而有赋,诗曰:‘寂寞莲塘七百秋,溪云庭月两悠悠。我来欲问林间道,万叠松声自唱酬。’及归而讲道锡邑,共地即以‘东林’名。”(《十峰文选》卷三)
二东林书院的兴起
明朝万历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604年,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新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著。
无锡东林书院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无锡的一个知名景点,也是东林派的发源地。作为明朝的四大书院之一,这里留下了许多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非常具有文化和历史意义。在这里可以参观神秘的东林书院、东林派文化展馆和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纪念馆等,还有一些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古籍手稿,对于喜爱文化历史的游客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去的地方。此外,东林书院周围还有一些美丽的自然景观,可以赏花观景、散步鸟语,非常适合休闲旅游。
说到东林书院,不得不提的是它门口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句话相信在课堂上很多人都很熟悉,很多学校也把这句话作为激励自己的一个标准和方向。这句话是由东林书院的创办人顾宪成写的,作为东林书院的一个宗旨,放在现在来说就是校训了。
东林书院是明代最著名的书院,不仅在学术方面,在政治上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影响十分的广泛,东林书院能够占据一席之地,也从侧面反映了政治势力的消长。东林书院是在明朝的中后期才创建的,当时社会上比较流行书院讲会,就是听讲座。于是书院的创始人顾宪成在各个地方都讲过课,名声扩展的很快,东林书院第一次的大会就形成了书院讲学的高潮,到了八年之后这项活动依然十分的频繁,并且慢慢的不仅是东林书院,邻近的书院也都受到了这种气氛的感染,形成相当大的一个书院网,一环连接一环。也是因为讲学的兴起和日益扩大的英雄,让东林书院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这也是它在朝堂上能够有一席之地的主要原因。
东林学院的人是自称自己是儒家正统,并且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就以创建人顾宪成来说吧,他很热衷参与政治上的谈论,他为东林学院写的对联也体现了他对于国家的关心。当然他也不单单只是参与政事,既然是讲课一定也有学术上的研究,学术上标榜的是“反王学”,就是针对“王学末流”,也就是向程朱理学回归。在政治上呢它以“反阉党”自居,这个从字面意思上就很好理解了,就是反对太监,但是这也直接导致了它悲惨的结局,因为当时掌控朝廷中权力的是魏忠贤,这种举措直接引起了魏忠贤的不满,于是魏忠贤使用手段先夺了东林党四位主要任务的官职,然后又拆除了全国的书院,不仅如此,他还发布通缉令,在全国通缉三百多名“东林党”的人士。
后来,不仅东林书院被毁,全国所有的书院基本都被毁了,东林人士没办法只能转移,在一个道舍里继续讲学,可以说就远离了政治,只做学术,而当年创始人顾宪成写的这幅对联也是对东林书院最好的总结。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本文链接:https://www.yyhpimc.com/post/31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