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到一家私人博物馆进行观赏,博物馆属于普通的民房,面积不大,但展品琳琅满目,大多数是与民俗有关的展品,也就是上世纪的老物件。如今,的确如题主所言,民俗类的私人博物馆层出不穷,有的旅游景点竟然也开设有此类的展厅。民俗类藏品大受欢迎,有一下几种因素:
私人开办的民俗类博物馆,收藏的大多数是上世纪的老物件,如生活类的纸盆、木桶等;农耕类的牛车、犁头等;加工类的纺车、织布机等。这类民俗物品原本是农村淘汰下来的物件,早已被弃之一旁,在主人的眼中不值钱,花较少的钱即可收藏到,有的甚至不用花钱。南阳一家私人民俗博物馆,规模不小,收藏有各类民俗物品近万件,而总投资不到五十万元。
一是迎合了老年人的怀旧心理。如今,人们吃穿不愁了,生活越过越甜蜜,不少老年人萌生了怀旧情愫,念念不忘在农村的艰苦岁月,这些老物件是他们那代人的记忆,融入了过多的感情,看到这些老物件他们开心,好像又回到了从前,勾起满满的回忆。二是迎合了年轻人的好奇心理。如今的年轻人靠一部手机走天下,生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享受到现代化的快节奏。他们也想回到先辈们的生活环境里,体验一下从前原始俭朴的慢节奏生活。因此,这些民俗类藏品成为他们猎奇、探究的对象。
这些民俗物品虽然民间存量较大,但大多数不易保存,损失的比较严重,再过若干年后,此类藏品势必会越来越少,升值空间较大。而如今此类藏品价格低廉,投入较少的资金即可创办像样的营利性与公益性相结合的博物馆,如果藏品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得到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扶持。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又听到楼下收购老物件的吆喝声。
谢谢邀请,
因为我也有过个人民俗艺术馆的这种经历吧,所以我回答这个问题可能是有资格的。
民俗艺术馆和博物馆也是传承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国内第一家马未都先生的观复博物馆开业到现在,民间民俗艺术馆和博物馆如火如荼在全国各地的推广,一方面能看得出来我们的收藏事业已经到了一个能看到成果和收获的阶段,另外一方面,民俗艺术馆和艺术博物馆的推广普及也说明整个文化市场的普及已经得到了大众的认可,第三点,就是现在国家对民俗艺术馆和博物馆相对是比较宽容的态度,甚至有的地方还有一些财政的补贴和扶持,这些也会加大对民俗艺术馆和博物馆推广建设的步伐。第四点,很多收藏家企业家,由于早先的收藏经历和积累,现在有实力将自己的藏品和文化进行集中的归纳和展出,这也是对自己前期收藏事业和收藏阶段的一个总结,要肯定和称赞他们这样的行为。第五点,民俗博物馆的针对性更是很尴尬的,如果没有地方学校和政府部门的支持,自力更生几乎都会自生自灭,很难生存,这是民俗艺术馆和博物馆的真实现状,不要被舆论所诱导,要区别对待。
不可否认民间民俗艺术馆博物馆相对来讲还是举步维艰的,我自己的艺术馆已经彻底关门,其中的原因我已经不想再说,到各地参观民间艺术馆的时候,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藏品的真伪,办馆的入不敷出,国家的补贴实际上是雷声大雨点小,真正能拿到补贴的少之又少,还有很多也是因为其他行业的收入减少,也无力支撑和维持下去。我们一个国家的文化普及是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馆和民俗博物馆的普及也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大家的理解和关注。
全国各地不少私人博物馆的运营是实际上是亏损或者无法盈利的。
靠出售门票和地方财政微不足道的补贴是入不敷出的!
不过也有例外!
如果你手上物件多,等级高,那就有另外一条路了……
据我所知,某国内私人博物馆的超级大咖,某爷,他的玩法是将物件全部捐给国家!对,全部!没看懂吧……
有关部门肯定求之不得,但是…,前提是这些东西必须由独立的博物馆存放,并且按国际惯例还得付给捐赠者展出的收益,也就是说所有权是国家的,收益权是自己的!不花一分钱就有国家级的博物馆平台,还有国家级的运营,躺在那里就把钱挣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国际惯例多么的重要啊!😂
民俗馆,小博物馆嘛,我估计武汉本地的朋友去的都少。我前几天去过一个,武汉江夏窑瓷器馆,不过这个是作为生态园项目中的一个,很早之前我就听过江夏湖泗窑,以青白瓷为主。不过瓷土质量比不上高岭土,我当时看到网上有江夏古瓷还以为是江夏湖泗窑的延续,在安山文化生态园,里面作业的师傅师出景德镇,游客可以体验,不过第一次很难做成,主要是收口的时候不太容易,每小时20块钱,如果你有幸做成,可以请他们代烧,每件加70左右吧,我没烧成。第一次摸瓷土还是比较细腻的。带小孩体验或者情侣游玩不失为有趣的地方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本文链接:https://www.yyhpimc.com/post/28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