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上网也有一年之九了。这样的地震可以提前观测出来预报。我这里各种地震前兆时间记录供你们观看。一至三天地球发生什么样的地震和火山大约几级地震你们敢问我都敢答。有时候地震火山也有混了的,我是平这感觉测地震的。
你好,不请自来~这方面其实我国也有部分是参考日本这个地震多发国家的经验教训。
家中要常备自热火锅或者自热饭水果罐头之类的应急食品。当发生灾情时要冷静不能慌张,迅速找到家中T型角落,双手抱头度过地震。震后不可随便乱跑,查看手机发布的就进集合地点。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台湾花莲从2018年2月4日起地震,到2018年2月10日上午8时,大小地震已经超过370次。台湾中央气象局地震测报中心公布的资料认定,2月6日晚23.50分那次芮氏规模6.0,花莲震度7级,造成灾难的就是主震;气象局也不认同台湾其他地震专家说,2月4日晚21时56分那次芮氏规模5.8的地震,是另一次双主震。
而从2月6日的主震后的80小时,虽然发生了275次的馀震,而且,芮氏规模5以上的馀震有10次之多,但是,台湾中央气象局地震测报中心说,到2月8日,馀震的频率已经降低到每小时一次,规模也在降低,气象局不认为短期内这个区域会有更大的主震。
中央气象局地震测报中心在2月10日表示,依照累积观测资料来看,余震频率降低,且规模也相对较小,都与先前相比趋缓许多,不过预期未来2周内仍有规模4以上余震发生的可能,但机率相对降低。从这些资料分析,花莲大地震的主要高峰期已经过了,而2月6日晚的就是主震。
这次花莲大地震,在台湾的学术界与气象局在两个问题上引起讨论,第一就是,这次是不是双主震,以及,引发地震的原因,是米仑断层?还是气象局说的欧亚版块与菲律宾版块碰撞的能量释放。
国立东华大学台湾东部地震中心主任张文彦研判,这次连续「群震」当中,以2月4日(规模5.8)、2月6日(规模6.0)的2次地震是「双主震」。他说,主震已经过去、应该不会有更大地震发生,但「地震正在进行中」,也很难预料未来发展。
包括台湾中央大学郭陈澔教授及王干盈教授团队、台大陈文山教授团队、东华大学刘莹三及颜君毅教授团队等,都在花莲布置70个地震观测仪器,组成地震观测网,持续观测系列的余震,以作为未来地震预测及相关研究重要的基础资料。而很多教授也偏向认为,这次是群震与双主震。
不过,中央气象局地震测报中心的林祖慰语就不认同,他认为,国际间认定双主震的标准,是在较接近的时间,加上震央地点也较接近的情况,但其实目前无一个公定的规范,认定何种状况就是一定认定为双主震。以这次情况4日花莲发生芮氏规模5.8地震, 6日又发生规模 6.0地震,两次地震相聚时间长、位置也不算近,所以气象局较不倾向以双主震认定,仅表示是活跃的地震活动剧烈造成此次地震。
对于是不是花莲米仑断层造成花莲地震,还是因为版块挤压,触动米仑断层的问题,也还在持续的研究讨论中。
台湾花莲发生6:7级地震,有没有人员伤亡,望花莲人能够战胜自然灾害,战胜一切困难,咸少到最小的损失,台湾是台风地震多发区,平时要做抗震救灾的准备工作,做好灾后重建,把学校的学生和群众最好都转移到比教安全的地方去,搞好震后卫生减少疾病的发生,被转移的人员吃住,必须达到安全卫生标准,让民众学生幸福的生活下去!
我还没去过台湾呢,不管有没有这次地震,以后如果有机会,我还是想去看看,地震只是暂时的,又不可能一直对台湾造成影响,所以,今年五一可能会有点影响,以后没啥影响,想去就去啦
会啊,作为一个四川娃子,都被震习惯喽。如果一个地震就怕了,四川还旅游业该少好多收入哦,这样子咋个能够建立美好的大四川啊,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嘛?台湾那么多美好的景点,肯定值得一去筛。
千万不要因为这件小事情就放弃去台湾旅游的计划。想想美丽的日月潭,想想壮观的阳明公园,在想想蔚蓝的七星潭,想想阿里山风景区,去体验一哈原住民的风土人情,还是很不错的哦。
好不容易有次假期,就要出去玩个天翻地覆,才好回来继续奋斗。
放心去吧,不会有问题,如果地震,花莲景区,主要是太鲁阁会封闭,换去其他景点的。
台湾在板块交接地方,每年,甚至每天都地震,只是98%都是无感地震,所以大家都不知道也不在意。
台湾的台东、花莲、宜兰等地方,地震的频率最高,基本花莲人对小地震是无视的,反而是很久不地震,大家会担心,因为,接着来的就可能是大地震了。
所以,2019/4/18的地震,就是板块释放能量,18以后的几天,都会有余震,到月底这波地震就没事了,但会不会有新地震,是谁都不知道的。
如果遇到地震,先判断地震有多大,然后找地方躲避,主要是怕被砸伤,尤其在户外或可能有落石的地方,不要惊慌乱跑,停在固定地点。除非是很大的地震,再跑到空旷或是足够强的建筑处。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本文链接:https://www.yyhpimc.com/post/27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