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人不能以现代标准为历史人物打分,更不能以成王败寇论长短,应从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来判断。窦建德的起义顺应了历史潮流,他为人宽厚、勤政爱民、讲究信义,但与对手李世民相比,缺乏政治远见,战略决策失误,当领袖的综合素质太差了,这场战役也成为了古代中国的经典战例。
当李世民凭借三百骑兵冲垮窦建德的前锋部队的时候,可能连李世民也不会想到自己能够因此而重创窦建德的十万大军,这一切的一切有运气使然,也有李世民超高的军事天赋。
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战场形势。
其实,当时并非仅仅有李世民的唐军势力,和李世民对峙的也绝非仅仅只有占据河北之地的窦建德,李世民的背后还有占据洛阳的王世充。
只不多当时占据洛阳的王世充的处境比较危险,因为他被李世民用重兵困在了洛阳城,而李世民亲自前去虎牢关阻挡窦建德来援救困守洛阳的王世充。
在地图上,他们之间的处境大概是这个样子。
从地图上也许大家都能够看得出来,李世民所据守的虎牢关一旦被窦建德攻破,李世民便会迅速陷入两线作战的困顿局面。
可是,从战争的结果来看,李世民胜利了,而且一次来了一个双杀,将河南、河北两大枭雄一并拿下,奠定了李唐王朝在中原的军事地位。
其实,在窦建德被李世民困于虎牢关的时候,他的手下已经给他提供了另一套方案:
虎牢关大战之前,双方的战略目的都很明确,而窦建德一方占有绝对优势。但是为什么窦建德输了,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有四点:
窦建德的战略规划要比李世民稳妥的多,如果他不犯错误,李世民是没有机会取胜的。所以,窦建德输在了轻敌上,认为自己必胜,便有些疏忽,暴露出了种种问题。而偏偏又遇上李世民这位神一样的对手,窦建德只能感慨,不是自己无能,而是李世民太狡猾!
战术失误
虎牢关被李世民抢占,这一战术失误,便使窦建德失去了主动。此关易守难攻,窦建德十五万大军硬攻了一个月纹丝不动,英勇的李世民还屡屡带领小股部队,杀到窦建德营前挑衅,令窦建德十分尴尬,大军士气迅速下降。
特殊地形
虎牢关位于太行山脉与黄河的交汇之处,地形非常险要,是名副其实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虎牢关的特殊地形下,窦建德无法完全发挥十万大军在兵力上的优势。
骄兵必败
隋朝末年群雄并起,窦建德和他的夏朝算是比较有实力的一方势力了但是在虎牢关却以惨败收场。不仅自己被俘,创造的夏国也随之一同覆灭。在虎牢关窦建德之所以稀里糊涂的惨败,只因为他的对手是千古无二的李世民。
虎牢关之战发生在李世民攻打王世充的时候。李唐王朝要进入中原就需要面对王世充,在解决了北方问题之后,李世民对王世充发起了进攻。虽然李世民多次险象环生,但是最后都化险为夷,在李世民的强大攻势下王世充逐渐不支于是向窦建德求援。
关于是否营救王世充,窦建德和部下也进行了商讨。最后确定救一定是要救的毕竟唇亡齿寒嘛!但是窦建德心里也有他的小九九,等王世充与李世民斗的两败俱伤的时候自己再去营救不仅可以击退李世民,甚至可以一举吞并王世充。
于是窦建德带领他的十万大军一路攻城掠地而来可谓声势浩大。但是快要到达虎牢关的时候却发现这里被李世民给占据了,这可是一座雄关并不是那么好攻克的,于是窦建德与李世民僵持在了虎牢关之下。
李世民三千玄甲骑兵。至于威力哪就是特种兵组合,我们从陈庆之白白袍敢死队,项羽江东铁骑,成吉思汗却薛军,霍去病的骑兵,曹操虎豹骑,东晋北府兵来说,都是以一当十存在,这么临阵突击没有几倍兵力根本挡不住,所以窦建德大意丢了性命。
我真的没觉得谁是第一。当然,我知道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吕布是第一。我就列举两位我认为武艺高超的勇将:王茂、马璘。
王茂是南北朝时期南梁政权的开国功臣,他自年轻时,便有“千里驹”、“公辅之器”的称誉,虽然后来的事实证明王茂反倒是个勇猛的武将(治绩亦颇有才干,但未体现“公辅之器”的机会)。
南齐时期,王茂数次参与抵御北魏的战争,自汉中至兖州,再到司州,颇立战功。但他在朝中升迁无望,史书称他“亦知齐之将亡,求为边职”,得以补任雍州长史、襄阳太守。自此,王茂开始与雍州刺史萧衍(也就是后来的梁武帝)勾搭上了。
萧衍“便以王佐许之(王茂),事无大小皆询焉”。王茂深得萧衍信任,并参与了萧衍起兵反齐的战斗。南梁建立后,王茂以卓著的战功,内定京师、江州变乱,外击北魏诸军,“迭据方岳,位终上将”。
当然,我们这里说的是王茂的武力。作为南梁的一员大将,王茂的武力虽仅有两次描述,但也足以位列南梁诸勇将之前:
第一次是在对抗东昏侯所派的最大军力(号称二十万)时,萧衍所部西台军陷入苦战,一度退却。面对如此危局,主帅王茂下马,手持单刀参与肉搏战。而王茂“勇力绝人”的外甥韦欣庆勇猛更出舅舅之上,直接抓着铁缠槊(也称铁缠矟,是用铁丝缠柄的长矛)护卫王茂冲阵。在主帅的鼓舞下,西台军士气大振,大破东昏侯部下。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本文链接:https://www.yyhpimc.com/post/25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