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维也纳酒店(湖里大道店)附近有湖里公园,快乐谷水上乐园,步行20分钟即到。
信达免税商场,特区纪念馆,步行5——10分钟即到。
文化艺术中心、南普陀、鼓浪屿、厦门海沧大桥、大嶝岛、同安影视城、环岛路若是乘坐出租车时间均为10——40分钟。
为什么要读古诗?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詩词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是一块瑰宝,不仅在中华大地上是一个峰颠,而且是享誉中外,名震四海。所以古往今来,人们都願意去读古诗。
一, 读古诗可以了解历史
现代人一般指古代詩词为古风,有把唐代詩词称为近代詩词。不仅是现代人读古诗,唐代社会在李白、杜甫的带领下,把中华詩词推上了顶峰,他们也是在厚重的古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读古诗可以了解当时的历史,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例如提起一段古诗大家都耳熟能详。《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是西楚霸王项羽在垓下之围中写下的绝命詩,虽然说他当时也杀死了许多围军,但是也是身负重伤,无法取胜了。最后面对坐下宝骓的不舍,尤其是对恋人虞姬的万分牵挂,对人世的百般留恋在乌江自刎了,时年仅为三十岁。
二,读古诗可增加詩词知识
提起晋代著名的田园詩人陶渊明,真是如雷贯耳。我们读他的詩真是如同身临其境一样。"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很美,把田园生活描写得淋漓尽致,把自己的心情表达的清清楚楚。这首詩声韵自由,字面整齐,当中自由換韵,确实对我们现代人学习古风,有着不小的帮助。
三,我们要习古通今,不断的继承发展詩词文化
读古诗也是在不断的继承发展詩词文化,熟读才能生巧。这也是我们现代人的一个担当,责无旁贷。
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结尾时说:
从大漠孤烟塞北到杏花春雨江南,从山水田园牧歌到金戈铁马阳关,我们在吟诵着千古绝句,我们也在体味着人间百态。
为什么要读古诗,或许这就是答案。
古诗把尺幅千里的画面,浓缩在几十个字之间,甚至还有很多典故,很多展开来需要叙说很久的故事。可能在你初读的那一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想,但当你真的有了诗人彼时彼景的心绪,你会发现,没有什么比那简短的字更能表达感情。
读古诗的时候,有一种隐隐的骄傲,几千来年的文化传承至今,被那么多人喜爱。能脱口而出古诗的人,一定是特别有底蕴和气质的人,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美好的东西有很多,古诗便是其中一个。
小尘看到这个问题内心的答案极为坚定:读诗看诗才会真正得体会生活。
有的人说:在这个科技发展社会,信息丰富生活的时代,读诗写诗似乎已经是只属于文人作家的专属品了,其他的一些职业在工作中几乎没有用到过诗词。在小尘的眼里,诗是这世界上最美的事物之一,它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将所有的丑、恶、痛、苦都变成美。
生灵涂炭美吗?当然不。但是杜甫把生灵涂炭描绘出来的时候,就成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这句诗里,没有流血、饥饿、死亡、瘟疫,但却让我们体会到战争给万物带来的窒息感。这是它的现实意义。而另一方面,杜甫没有写直面战争,而是面对花开和鸟鸣;不写痛与苦,而写泪与心,又将这一场战争、这一段历史升华到了一个审美的高度。
挫败、耻辱、绝望美吗?当然不。但是李煜说“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把一切痛苦和悔恨化作一江春水,无穷无尽,无边无际。后人读来,既悲,又美。
更有苏轼悼念亡妻的“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崔护错过爱情时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辛弃疾壮志未酬时的“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这些现实都不美,可是在诗里,它们又都美得无以复加。
虽然在我们生活中,这些诗一般的美好事物越来越少了。曾经的青檐白瓦变成了防盗窗网、玻璃幕墙,到处都弥漫着混凝土的味道;曾经的寻常巷陌变成了CBD、商业圈,堵车要以小时来计算;曾经的苍山长河、亭台楼阁,如今都变成一个又一个景区,声比闹市吵,人比草树多。
这等于什么呢?等于我们天天被眼前的苟且所累,于是喊着“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然而等我们到达了远方,却发现远方依然是苟且。这个事实是有些残酷的,因此有人说这是一个无诗的年代。我并不这样认为,我觉得,诗,一直都有。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本文链接:https://www.yyhpimc.com/post/15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