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神道两旁种有不同的树,例如石象路两旁的银杏,乌桕,枫香和榉树等等.按照题意理解,楼主的提问应该问的是枫香树.与其他树种比较,神道两旁的枫香树最为高大,到了秋冬之交的季节,枫香树的叶子由夏季的绿色慢慢转变为黄色或暗红色.与其它树种一起,给神道染上漂亮的秋色.
推前代皇陵,这个就是评书里瞎说的习惯罢了。典型的例子就是唐代十八陵也没有遭到官方的破坏。毕竟皇上也要守死者为大这一规矩,而且新朝代之后,者是搞“二王三恪”这类册封,使得过去的皇帝有人祭祀,这属于基本的礼仪。
真正官方挖皇陵的就是蒙古人,他们信蕃僧,这些人挖宋陵来做法器,这才让人以为新朝代之后,都会推掉前朝的陵。
明清易代也和打败的朝代不同,清入关打的旗号是替崇祯报仇,之所以不还位,原因是崇祯“没儿子”;南明不给崇祯报仇,之前在清军进北京时还发贺电,所以他们也资格,所以多尔衮就让顺治“勉尔为之”。官方破坏皇陵,就是自己打脸。
满清入主中原后,便向南方发兵,但是却在江南一带遭到了很大的抵抗。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并强调自己也是正统身份。清朝开始对江南一代的知识分子及地主阶级开始拉拢,如何拉拢,除了尊孔尊儒外,就要保护前明皇帝的陵墓。
清朝统治者不但修复了崇祯皇帝的陵墓,还派兵保护了位于南京的明太祖之墓明孝陵,并修复毁坏的部分。而且让前朝的守陵人继续为在明孝陵守陵。康熙皇帝下江南时,多次拜谒明孝陵,并手书“治隆唐宋”。此举不但安抚了大量知识分子,也使江南士绅行认同了清朝统治阶级。
1398年五月初十,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位按照原计划传给了皇太孙朱允炆。建文帝上台后,听信大臣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人的意见,大刀阔斧削除非法乱纪的藩王,一年之内削了五位,这些藩王都是自己的亲叔叔。老四叔燕王朱棣借机起兵造反,名义上是清君侧,实际上是抢班夺权。经过3年的战争,朱棣率大军顺利进入明初的京师南京城,侄子建文帝已然失败,自焚死亡。朱棣在第四天就登基做了皇帝。建文帝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钦定的接班人,朱棣推翻了父皇朱元璋钦定的建文帝,登上皇帝后,朱棣对父皇朱元璋什么态度呢?
朱棣真是聪明人,他进入南京后,先是去祭拜朱元璋的陵墓,给大家宣示,自己是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嫡子,父皇和母后都很喜欢我,父皇本来打算把皇位传给我的,因为小人使坏,才被朱允炆这小子接了班。朱棣知道,如果自己不是朱元璋的儿子,不可能赢得大家的同情和支持,朱元璋这面旗帜,是朱棣的根本、是朱棣的基础,基础不能丢,丢了基础,地动山摇。
从史料上看,一点都看不出,朱棣对父皇当年不传位给自己的不满,反而对大臣言必称皇考(朱元璋)怎么怎么样好,怎么样英明神武,几乎把皇考天天挂在嘴上,把皇考当成了口头禅,挡箭牌。朱棣对手下说,不能把建文时期的朝臣都看错是朱允炆的朝臣,绝大多数人都是皇考留下来的宝贵人才,大家放心,我会把皇考留给我的人才都用好,大家别担心这、担心那,安心做事,为朝廷效力,等等。
当上皇帝后的朱棣,俨然以合法继承人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不但对皇考朱元璋当初没有传位给自己有半点怨言,反而始终以皇考朱元璋为骄傲,让人觉得篡位的朱棣才是朱元璋的大孝子,比朱元璋钦定的合法继承人朱允炆还尊重、孝顺朱元璋。
名正言顺,才能掌控大明天下!
朱棣几万燕军,夺得的只不过是南京,在城陷之前,建文帝已经派出心腹大臣黄子澄、齐泰等人外出召集勤王之师,而朱棣绕过没有拿下的山东直驱京师,背后还有盛雍、铁铉诸部,尽管军事上大局已定,但如何号令天下,确实需要一个说法。
以朱棣的政治智慧,他不会傻到刚进京就急急忙忙登基,毕竟煮熟的鸭子还能飞了不成?在攻城之前,他便留足了时间给建文帝自裁,不然攻进去发现建文帝个大活人,原本“靖国难、清君侧”的幌子还怎么打下去?只不过建文帝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方才有了胡濙历时数十年的苦寻和千古疑团。
而选择拜谒明孝陵,便是要表明他发起靖难的合法性——《皇明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朱元璋才刚咽气不到四年,朱棣就起兵打到陵前,想干什么?无非告诉老爹,儿子起兵完全是按照你的训示,起兵诛杀挑拨叔侄关系的奸臣。同时,要知道朱元璋死时朱棣并没有能够前来吊唁,此番拜谒可谓忠孝两全。
最后,朱棣作为朱元璋(在世)最大的儿子,宗法继承仅次于皇孙朱允炆,南京城破,朱允炆已没有价值,即便他还活着,逮着无非做几年傀儡,适时就可以除掉,而到孝陵前正可以说明自己的继承名正言顺,正如他起兵时的宣言: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嫡子,帝国至亲。
明朝建立后,太祖朱元璋为了保障江山永固,便把儿子们分封到各地做藩王,并拨给他们大量军队,期望他们能起到捍卫皇室、消除内忧外患的效果。其中,皇四子朱棣被封为燕王,建藩国于北平(今北京),不仅手下兵马、良将众多,而且有多次参加征伐蒙古的经验,军事经验极为丰富,是朝廷最为依赖的藩王之一。
然而历史一再证明,封邦建国制(封建制)只适合夏、商、周三朝,在此之后的历朝历代均是祸乱的根源,西汉初年的“七国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便是前车之鉴。所以等到朱元璋死后没多久,朱棣便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造反,意在抢夺侄儿建文帝的皇位,史称“靖难之役”(1399-1402年)。
战事持续3年时间,起初建文帝占尽道义、军事优势,数次有将叔父消灭的机会,然而朱棣就像一只“打不死的小强”,总能在关键时刻摆脱危机、保存实力。等到朱棣吞并宁王朱权(朱元璋第十七子)的精悍部队后,便开始在战场上扭转劣势,一路上连战连捷,最终竟能渡过长江、进逼南京。朱棣进逼京师的消息传来后,建文帝惊慌失措,而“墙头草”们此时早已做好“改换门庭”的打算。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本文链接:https://www.yyhpimc.com/post/15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