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建筑承载自古文人的精神诉求
1.意味深远的“礼”、“仁”、“乐”精神世界
熟悉中国文化的人知道,无论是历经弥久,中国文化的古韵始终是存在的。这一点在中国建筑上也可以适用。所以用西方建筑的“形式追随功能”的理论来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构成显然是不对的。因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和功能是两部分。体现形式构成的重要元素不是功能而是存在于建筑最深层的中国文化内涵。
如果把中国古代建筑看作是物质形式,那么它背后的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承。儒家文学的出现,造就了书院的建成。所以中国古代书院就是儒学的传承地。尤其是儒学经典中的“礼”、“仁”、“乐”,决定性地引导了书院建筑的发展,可以说这三者就是书院建筑精神世界的内涵。在书院建筑中,处处可以看到这三个方面的影子。
“礼”不可废,在古代。“礼”是指祭祀方面的事宜,而书院中也保留了祭祀建筑的构建。如祭祀儒学先师的建筑,孔庙。“仁”是儒学中的仁爱,为了教导学子们这个内涵,书院建筑中存在着大量的讲学场所,如讲堂、御书楼等。而“乐”也不可荒废,在充满儒学的书院中,游戏场所必不可少,如一些休憩用的园林等。
2.更纯粹的精神寄托
建筑不是孤零零的外在物质,更多的还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寄托。因为中国独特的审美和文化传统,所以中国古代的建筑也充满了中国人赋予的特殊文化内涵。
所以说是中国人的审美和精神寄托方式直接影响了中国建筑的形式。这种中国审美更加具有直观性和象征性。书院建筑也因为这种审美的影响而充满韵味。书院建筑通过对建筑材料、色彩、构建的应用,把中国审美特点和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充分地体现出来。
在书院的院落布局上来看,这种精神寄托的方式更加明显。
整齐的院落布局不仅仅是形式,当人漫步其中时,廊院错落有致,空间运用合理,无论是从哪一方面来看,都能够展现出一种高雅的文化氛围来。在院落里面,人们会忘记凡尘琐事,只记得这一刻的永恒和宁静。院落的一草一木,无一不蕴含着神秘的力量,牵引着人们的思想,让人们真正地去探寻隐藏在建筑中的文化。而这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所在。
中国古代的四大书院分别是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还有应天府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的嵩山。建筑风格就是简单雅致,从事的是儒学教育,为当时培养了很多栋梁之才。嵩山本就是儒家学派的重要活动地方。其实周围有很多书院,嵩阳书院在这众多书院中脱颖而出,实力雄厚。
岳麓书院坐落于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脚下,至今保存的还是比较完整,最初的岳麓书院是两名和尚创办的,公元976年,朱洞在别人的建议下,有官府出钱重新修建,正式创立了岳麓书院。公元1903年,岳麓书院成为湖南高等学堂。二十三年后,又被正式改为湖南大学,地址并未改变,在原地方进行了大面积的扩建。
白鹿洞书院 ,是在唐贞元年间,有两名兄弟在此处隐居,还养了一头白鹿,此鹿很通人性,可以帮这兄弟两采办所需要的物资回来。这兄弟了所住的地方也被叫做白鹿洞。后来在此处创办了白鹿国学,这在南唐时期,可是读书人挤破脑袋都想进的学院。随着时间也就没落了,宋朝时,朱熹来到了白鹿洞亲力亲为的重新建立书院,白鹿洞学院也不负众望,为中国的教育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应天府书院在河南省商丘市,是杨悫所创办的。1043年,应天府书院成为国子监,这可是国家教育管理机构,身份立马不一样。在北宋时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范仲淹就是这所书院的学生,后来又成为应天府书院的管理者。在范仲淹的管理下,书院的学生更是苦不堪言,名师出高徒。成功的道路上总是一波三折,唯有知识是最坚固的后盾。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本文链接:https://www.yyhpimc.com/post/13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