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桥是康熙年间建造的一座铁索桥,至今已有310多年的寿命了,在今后的岁月里,它还将长久的存活下去。
泸定桥,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泸桥镇河西街与成武路之间的大渡河上,是一座横跨大渡河的铁索桥。桥的东头是二郎山,西头是海子山。
大渡河发源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全长1062公里,从地图上看,是一条很纯粹的南北走向河流。大渡河是岷江的最大支流。
1705年(清康熙四十四年),康熙皇帝为了国家统一和解决汉、藏区域道路的梗阻问题,下令在大渡河上修建这座桥梁。九月开工,次的四月大工告成,短短的半年时间就让大桥投入使用,也是一个奇迹。
大桥建成后,康熙皇帝大喜,欣然提笔,御笔亲书“泸定桥”三个大字,立御碑于桥头,横批为“一统山河”。泸定县就是因此桥而得名。
泸定桥是一座悬挂式铁索桥,长103米,宽3米,由桥身、桥台和桥亭三大部分组成。桥身由13根碗口粗的铁链构成,桥面9根,两边桥栏各2根,共有环环相扣的12164个铁环。桥面由木板铺设而成,扶手铁链与底链之间还有小铁链相连接。桥的两端各有一桥台,高20米,桥台内有铁桩,用以固定铁链,上建有桥亭。
泸定桥的桥头古堡为木结构古建筑,风貌独特。桥头西端的观音阁下现存有康熙大帝所立的匾额,桥东有《御制泸定桥碑记》,内容为修桥原因、桥的规模和维修办法等记载内容,有“康熙四十四年岁次乙酉九月造汉中府金火匠马之常铸重一千八百斤”的字样。
泸定桥是一座铁锁桥,13根铁锁,1万2千多个铁环组成。用生铁锻打的铁环,极易氧化锈蚀。一环断裂,全链俱损。
泸定桥已经使用了300多年,几百年来泸定桥的维护,历来按古训采取三年一小修(换桥板和辅件)、五年一大修(卸下全部铁索逐环检查)的办法。
大修时,13条大铁索卸在河滩上,由最有经验的老铁工用小锤逐环敲打,发现有问题的环就作个记号,由专人更换新的。这就有点像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岁修制度。当年红军22勇士飞夺泸定桥时,铁桥刚刚完成大修3个月,坚固得很,这也许是天助红军吧!
300年来,最早的一批铁环已经基本换光了,现在桥西头还剩下几个,所以只要后人按古训执行持续的修善制度,泸定桥的寿命是可以像都江堰一样长远留存千年。
当年的红军为了夺取泸定桥,一边战斗,一边把从老百姓家里借来的门板(甚至是棺材板)铺在泸定桥的锁链上,匍匐着前行。
一边射击,投弹,一边在牺牲烈士的血迹上铺桥,经过艰苦的战斗终于夺取了泸定桥,取得了大渡河战斗的胜利,使红军摆脱了白军围追堵截。
泸定桥和大渡河的区别非常明显啊!一个是桥,一个是河,基本性质都不一样,泸定桥是建于康熙年间的一座铁索桥,建在大渡河泸定县境内,所以叫做泸定桥,而大渡河是一条长江的二级支流,发源于阿坝藏族羗族自治州经过甘孜州雅安市在乐山市市中区和青衣江汇合。
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东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西岸北上,红四团战士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240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
第2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
本文链接:https://www.yyhpimc.com/post/11684.html